证书档案 | 名家商城 | 预约委托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时事 > 行业动态 >

凤凰的形象与辨析

来源:未知 编辑:网络 时间:2025-05-05
导读: 01 明代:制度完备时期 在上一期专题( 来仪:凤凰的演变与辨析(上) )中,我们提到元代时期的凤纹形象已经具备了三种形态,以尾羽为主要特征进行区分,即飘带状或卷草状、锯齿状或火焰状、孔雀翎状。这时的凤凰纹样基本确定,进入明清时期,我们打算通过
01  明代:制度完备时期

在上一期专题(来仪:凤凰的演变与辨析(上))中,我们提到元代时期的凤纹形象已经具备了三种形态,以尾羽为主要特征进行区分,即飘带状或卷草状、锯齿状或火焰状、孔雀翎状。这时的凤凰纹样基本确定,进入明清时期,我们打算通过时代变迁、规制差异和不同材质文物等角度选择一些代表性文物看看凤凰形象的异同。

明代部分,我们计划以两条线进行介绍,第一条以时间线为主轴,优先选择带有明确纪年的文物进行介绍,其中御窑瓷器是主要介绍对象,主要区分鸾、凤;第二条线就明代冠服制度中对于凤、翟的使用区格。最后对明代凤、鸾、翟等不同概念做一个总结。

先看洪武时期。第一件文物是凤纹滴水,系明中都宫殿遗址出土,藏于凤阳县博物馆。明中都是明太祖朱元璋在老家凤阳营建的第一座都城,始建于洪武二年(1369)。

这件凤纹滴水就是曾经明代中都建筑中原本不起眼的一部分,其上的凤纹脖颈修长,展翅高飞,翎毛刻画细致,尾羽表现为三支锯齿状。

图54-1 摄于故宫博物院#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临展(已结束)

 

相类似的,还可以看南京博物院藏素面凤纹陶瓦当,系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被判定为明代早期文物。

瓦当面上雕刻云凤纹,画面疏朗,凤的形象与中都出土之例较为接近,同样是三支锯齿状尾羽,但尾部比例稍显细瘦。

图55-1 摄于南京博物院#江苏古代文明#展厅(常设陈列)

 

下面这件双凤莲花钮铜镜,带有明确的洪武年款,是我们观察洪武时期凤纹的一个良好实证。

此镜收藏于邹城博物馆,系1967年邹县中心店镇尚寨村明戈妃墓出土。圆形,圆钮,素镜缘,镜面微弧。外有圆形凸弦纹,弦纹外为弧线流云纹。莲花纹钮座,钮上部篆书“洪武七年八月日造”,下部为楷书“美字贰拾陆号”,铭文两侧为双凤追逐图案,其中一凤拖长尾,又似雌雄相对,双凤体态虽同,但颈部及尾部各有变化。此镜出于明戈妃墓,当是其身前所用之物。明初第十子朱檀被封为鲁王,封地兖州,戈妃是明鲁荒王朱檀的第二任继妃。(来自展牌并修改)

这枚铜镜展示的双凤纹相信关注上一期的朋友已经熟悉,这是典型的鸾凤纹饰,其中一般以卷草尾者为凤,锯齿尾者为鸾。

图56-1 摄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禮运东方:山东古代文明精粹#临展(已结束)

 

永宣时期开始,将着重介绍御窑瓷器上的凤纹。根据一些学者对档案的整理和实物研究,一般认为明代御窑瓷器中鸾、凤形象仍然能清晰区格,差异主要针对凤纹尾羽的描绘,即卷草尾为凤,锯齿尾为鸾,但这种区格仅针对出现了“双凤”甚至多凤纹饰的图案。对于单凤纹或者龙凤纹,则档案材料(如《江西省大志·陶书·御贡》)中一般不特意写明,多以“凤”称呼[1-2]

先看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并修复的青花凤穿花纹梅瓶,观察其中的凤纹(其实应为鸾),形态上的主要特征基本与鲁王戈妃铜镜趋同,尾羽为五根锯齿状。可惜这件瓷瓶展出时只看到一面,根据构图推测另一面应同样绘制凤纹,或为卷草尾,作“升鸾降凤”图案。

图57-1 摄于恭王府博物馆#四时花开: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明代瓷器恭王府博物馆特展#(已结束)

 

图57-2 纹饰细部

 

同属于永乐时期,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青花凤凰纹三系执壶则以鸾凤纹为装饰。

小圆唇口,半圆形壶身,肩饰三系,平底,凹足,曲流,竹节把,带平顶圆盖。全器以青花描绘纹饰,壶局及底边画双层蕉叶纹各一周,壶腹及盖沿两面各饰穿莲凤凰一对,盖面则饰一凤鸟,流及把手画折枝莲紋。青花浓烟,多处带铁褐或褐黄色疵斑,胎骨均匀,足底露胎,质坚细腻。本院另藏有甜白三系壶(故瓷017825),造型与此相同,举世无双,甜白与青花都是永乐时期的代表作,弥足珍贵。此壶清宫名为“白地青花带盖茶壶”。明代自洪武皇帝下令罢造团茶进贡,叶茶煎泡成为明代最普遍的饮茶方式,因此茶壶成为泡茶主要的茶器。(来自官网介绍)

附图1-1 青花凤凰纹三系茶壶 明永乐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藏品编号:故瓷006762)

 

观察此壶上的鸾凤纹,凤鸟作一根尾羽伸展出多处卷草状,鸾鸟作五根锯齿状尾,盖面(附图1-4)则作一升鸾纹。

附图1-2 卷草尾凤

 

附图1-3 锯齿尾鸾

 

附图1-4 盖面升鸾穿花纹

 

宣德时期,本期介绍故宫博物院藏青花团云凤纹葵花式洗。

洗呈十瓣葵花式,腹壁向内斜收,随花瓣形作凹凸棱线,平底、浅圈足。洗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白釉,足端无釉内、外青花装饰。内底绘云凤纹,双凤作逆时针飞翔状;外壁绘十组团云伴双凤纹。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外围双圈款。(来自故宫陶瓷馆小程序介绍)

不论是外壁或是内底的双凤纹,同样表现为卷草状和锯齿状(五根)两种尾式,其中卷草状尾羽者在末端又伸展出三根锯齿状尾羽,有所差异和不同。

图58-1 摄于故宫博物院(武英殿)#陶瓷馆#展厅(常设陈列)

 

图58-2 底部纹饰

 

图58-3 外壁纹饰

 

到了正统至天顺时期,是御窑瓷器烧造历史上的“黑暗期”(或称“空白期”),本期介绍的青花凤穿花纹梨形壶,系2014年珠山出土。

直口,溜肩,鼓腹,壶身作梨形,圈足外撇。柄上端接近壶颈处作一小环形系。口沿青花绘一周双线纹,柄及流、近足端满饰卷草纹,肩、腹部饰青花风穿莲花纹,底足施釉。(来自展牌)

这件瓷壶的凤纹更加有趣,尾羽表现为三根,其中两根呈现锯齿状,还有一根则为卷草状,这或是自宣德时期以来凤纹尾羽“混搭”的又一种表现形式。

图59-1 摄于厦门博物馆#填空补白:景德镇御窑出土明正统、景泰、天顺瓷特展#(已结束)

 

图59-2 侧面

 

同属于这一时期,湖北省博物馆藏青花凤纹梅瓶则是藩王用瓷的一个表现,系1981年湖北省文物总店于黄冈收购。

瓶颈绘卷草纹,肩部绘缠枝花卉纹。主题纹饰由两对云中飞凤组成,每对有一只三尾凤和一只香草尾凤。胫部绘有海水礁石纹。此器为江西景德镇窑烧造。(来自展牌)

其中,三尾凤为锯齿状尾羽,香草尾则是我们表达的卷草状尾羽,属于比较常见的鸾凤构图。

图60-1 摄于湖北省博物馆#荆楚陶雅 瓷韵江夏:馆藏历代陶瓷#展厅(常设陈列)

 

图60-2 两种尾式的凤纹

 

图60-3 双凤相对

 

武汉博物馆藏楚府镇国将军夫人潘氏石墓志,系武汉江夏区出土。

潘氏,湖广黄州府蕲州民人之女,生于宣德九年(1434年),景泰六年(1455年)受封为楚藩崇阳郡王府镇国将军夫人,卒于天顺七年(1463年)。

志文反映了楚藩宗室与蕲州百姓的联姻。楚藩封地位于武昌武昌与蕲州在明代虽为不同府城,但属于同一布政使司管辖。(来自展牌)

图61-1 摄于深圳博物馆#藩屏天下:湖北明代宗藩文物特展#(已结束)

 

本期关注凤纹,这件石墓志上方刻画两只相对的鸾鸟,每只都有五根锯齿状尾羽,且均作上飞之势,吻合“升鸾”的意向。

图61-2 凤纹

 

来到成化-弘治-正德时期,根据检索到的资料,御窑瓷器中带有凤纹者只有成化一朝,先看御窑遗址出土的青花龙凤纹盘。

一般提到这件瓷盘,探讨的都是御窑遴选制度方面的内容,即盘心龙纹中有一处画成六爪,导致此盘落选砸碎并集中掩埋。在本期中,我们观察盘心凤纹,发现其尾羽为三根,其中两根表现为锯齿状,一根表现为卷草飘带状,同样延续了自宣德时期观察到的凤纹尾羽“混搭”样式。

图62-1 摄于江西省博物馆#御瓷归来#特展(已结束)

 

再补充台故所藏成化时期青花穿莲凤凰纹盘,撇口窄唇,浅壁,圈足。以釉下青花绘饰,外壁绘凤凰一对,间饰缠枝番莲花。盘心画双凤穿莲,内壁素白无纹。内外共饰青线八道。底青花书“大明成化年製”双圈六字楷款(来自官网介绍)。

附图2-1 青花穿莲凤凰纹盘 明成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藏品编号:故瓷003430)

 

从盘心和外壁所绘纹样,同样是一鸾一凤的形象,凤鸟作三根卷草状尾羽,其中一根于末端伸展出锯齿状分叉;鸾鸟作三根尾羽,其中两根为锯齿状,一根为卷草飘带状。这里同样观察到鸾凤纹之间的尾羽特征混搭现象。

此外,成化时期御窑瓷器上凤纹开始表现得身形纤细,似乎被“压缩”了一般,从而显得无神。

附图2-2 外壁绘穿莲鸾鸟、凤鸟各一

 

附图2-3 穿莲凤鸟

 

附图2-4 底款

 

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御窑瓷器中均可见凤纹踪迹。故宫博物院藏明嘉靖青花云凤纹盖盒,顶盖中心绘制两只相向飞行的鸾凤纹,凤鸟为一根卷草尾羽,鸾鸟为六根尾羽,其中三根作锯齿状,三根作飘带或卷草状;盒子外周则绘制多只鸾鸟,尾羽数量及情况与顶盖中心相同,或前视、或回首,穿行于云间,青花发色蓝中带紫,略有晕散。

图63-1 摄于故宫博物院#明代御窑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明代嘉靖、隆庆、万历瓷器对比展#(已结束)

 

图63-2 正面视角

 

故宫博物院藏金属胎漆龙凤纹瓜棱式壶,底款“大明嘉靖年製”,同样是御用器物。

根据设计的瓜棱形将壶身外部分为8个装饰区,除去连接壶嘴和把手的部分,剩下6个区以两组龙、凤、鸾纹装饰。凤鸾在头部特征一致,前者为单根卷草状尾羽;后者为七根尾羽,其中两侧各一根飘带状尾羽,中间五根为锯齿状尾羽,二者均作下飞之势,与龙绕寿山福海的升腾之态形成对比。壶盖作火焰珠式钮,并以八卦纹为饰,与嘉靖皇帝好道的特点一致。

图64-1 摄于故宫博物院#茶·世界:茶文化特展#(已结束)

 

图64-2 壶盖顶面

 

接下来看看嘉靖时期的藩王用瓷。桂林博物馆藏青花双风穿莲纹高胫带盖梅瓶(一对)为靖江王所用,从展示的效果看,这对梅瓶的图案应该是一致的,绘制一组升鸾降凤穿行于莲花之间,鸾头高昂,脖颈细长有翎羽,五根锯齿状尾羽;凤首下垂,脖颈较短有翎羽,三根卷草状尾羽。

图65-1 摄于桂林博物馆#靖江遗韵:桂林出土明代梅瓶陈列#(常设陈列)

 

图65-2 升鸾

 

图65-3 降凤

 

隆庆皇帝在位时间仅有六年,因此御窑瓷器的留存数量相较于嘉靖和万历显得十分有限。故宫博物院藏青花凤穿花纹盘,绘制的凤纹脖颈细长有翎羽,带七根尾羽,其中五根呈锯齿状,些许末端也有卷曲似卷草,两侧各一根卷草状,同样延续了混搭风格。

图66-1 摄于故宫博物院#明代御窑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明代嘉靖、隆庆、万历瓷器对比展#(已结束)

 

万历时期,御窑瓷器先介绍故宫博物院藏五彩龙凤呈祥纹盘。画面上,凤首扁平,头顶肉冠,脖颈细长,带有七根尾羽,中间五根为锯齿状,两侧各一根卷草状,同样延续了混搭的画法。

附图3 五彩龙凤呈祥纹盘 明万历 故宫博物院藏

 

另一件藏于故宫的青花龙凤穿花纹碗,也表现了类似的特点,只是两侧尾羽更接近飘带状。

图67-1 摄于故宫博物院#明代御窑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明代嘉靖、隆庆、万历瓷器对比展#(已结束)

 

图67-2 碗心正龙纹

 

时间轴主线的最后,介绍首都博物馆藏四件青玉花瓣形凤纹配饰,系北京海淀青龙桥董四墓村出土。这组配饰是玉组佩中部的饰件,由一块玉料琢成扁片花瓣形,正面阴刻飞凤,花片四周的圆孔可连缀其他饰物。(来自展牌介绍)

董四墓村明墓共计两座,一号墓主人为三名明熹宗妃嫔,二号墓主任为七名明神宗妃嫔。由此可知这组配饰为某位妃嫔的玉组佩饰件。飞凤形象与御窑瓷器上的凤纹接近,细长颈、扁平凤首、头顶肉冠、三根锯齿状尾羽。可将此视为明晚期凤纹的案例。

图68-1 摄于首都博物馆#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常设陈列)

 

图68-2 飞凤穿云

 

图68-3 锯齿状尾羽

 

图68-4 脖颈细长

 

第二条主线将介绍明代冠服制度中对于凤、翟的区格。要讲清楚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翟?它指的是长尾巴的雉鸡,翟鸟一般指代红腹锦鸡,这点在宋代皇后的画像中,身着“翟衣”可为佐证(如附图4所示宋英宗后坐像轴),红腹锦鸡在帝王的礼服中则被称为“华虫”,为十二章纹之一,可见其在礼制中的重要地位。

附图4 宋英宗后坐像轴 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藏品编号:中画000271)

 

根据穿戴位置,我们先看翟冠。根据明代典制,皇后、皇太子妃所戴者称“凤冠”,亲王妃、妃嫔以下并品官之妻(即所谓“命妇”)所戴者称“翟冠”。按制,亲王妃、皇妃、公主所用虽为翟冠,而其上所饰用于悬挂珠结的簪子仍用金凤,郡王妃以下及品官之妻则用金翟[3]

我们先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一开明代帝后半身像(附图5)说起。左侧者为孝定皇后(明穆宗妃嫔,明神宗生母),右侧者为孝安皇后(明穆宗第二任皇后)。

孝定皇后身着翟衣,为明代皇后礼服[4],与宋代皇后所着翟衣非常接近,此处的翟鸟就是红腹锦鸡形象;头戴凤冠,根据永乐三年(1405)的规定,皇后礼服凤冠应为“九龙四凤冠”,画像中孝定后所戴的凤冠显然与此不合,可见规制与实际之间的差异。这顶凤冠上,凤的尾羽似锯齿火焰状。

孝安皇后身着大衫、霞帔,为明代皇后常服,亦称“燕居冠服”[5]。同样根据永乐三年(1405)的规定,皇后常服冠(亦称“燕居冠”)应为“双凤翊龙冠”,孝安后所戴同样与之不合,燕居冠一般较之礼服凤冠小,冠口通常只罩住发髻[5]。孝安后所戴燕居冠的凤,同样为锯齿火焰状尾羽。这两个案例与上文中定义为“鸾”者显然更为接近,那么翟是否就可以等同为长尾雉鸡(如红腹锦鸡)?

附图5 明代帝后半身像册(其中一开) 明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藏品编号:中画000327)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翟冠。先看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曹国公李景隆夫人袁氏像,根据洪武二十四年(1391)规定的命妇冠服规制,公侯伯及一品官员之妻所用翟冠,应饰“珠翟五个”、“金翟两个(口衔珠结两个)”[6],观察这幅肖像画的翟冠,可见装饰了7个珠翟(此处逾制的原因暂不讨论)、2个口衔珠结的金翟(合乎规制),翟的形象特征主要表现为头顶一簇翎羽、飘带状长尾羽两个方面。

图69-1 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专题展览,展出中)

 

图69-2 翟冠

 

图69-3 衣袍特写

 

图69-4 霞帔与霞帔坠

 

图69-5 霞帔坠特写

 

再看青州市博物馆藏赵秉忠之母画像轴。赵秉忠,万历二十六年(1598)殿试第一甲第一名(状元),官至礼部尚书,根据明代品官命妇封赠制度,其母可根据其子品阶被相应封赠。

根据画像所绘,像主头戴翟冠,饰珠翟五个,口衔珠结的金翟两个,吻合一品夫人的规制。这里的金翟、珠翟都头顶似灵芝形状的肉冠,金翟作五根飘带状尾羽(侧面视角),珠翟则作七根飘带状尾羽(俯看视角)。这里翟的形象在头顶方面与凤、鸾者有些相似。

图70-1 摄于青州博物馆#家国五百年:中国传统家族谱系的精神表达#临展(已结束)

 

图70-2 头戴翟冠

 

图70-3 珠翟五个,金翟两个

 

图70-4 肖像局部

 

对于翟冠组成中的“金翟”,南京市博物馆展示的一对凤凰形金插饰应该说相对标准,也可以很好地与上面展示的肖像很好地对应上。

这对金插饰系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俌(fŭ)夫妇墓出土,徐俌是中山王徐达的五世孙,于成化元年(1465)袭魏国公,正德十二年(1517)逝世[7]。因此,这对金插饰为魏国夫人所用,与图69展示的曹国夫人所用规制相同。

图71-1 摄于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云裳簪影:馆藏宋明服饰展#(常设陈列)

 

图71-2 金翟其一

 

图71-3 金翟其二

 

翟冠的实例,本期介绍湖北省博物馆藏金镶宝钿花鸾凤冠,系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荆端王朱厚烇(quăn)次妃刘氏墓出土。

冠以粗金丝做成上小下大攒尖形的圆底框架。顶部三层花卉簇拥。正面居中一只略向前伸出的金累丝镶宝石凤凰,凤首昂起,口衔环,振翅扬尾,翅、尾镶红、蓝宝石,周围簇拥朵朵莲花,营造单凤穿花景象。下方沿金框底半圈排列5只小金凤,小凤皆金累丝弹簧颈,口衔环,身、翅镶红、蓝宝石。冠的背面正中单蝶展翅,头向下,四周金镶宝石莲花争艳,其中在下方沿金框底排列5朵[8]

图72-1 摄于深圳博物馆#藩屏天下:湖北明代宗藩文物特展#(已结束)

 

图72-2 侧视

 

图72-3 侧视

 

此墓还出土插戴此冠所用金凤簪一对(即图73所示),扬之水老师认为荆端王次妃刘氏的凤冠即明代礼书中说到的特髻,是皇妃的常服之属,而为皇妃以下至品官命妇的礼服[9],即地位高者之常服可为地位低者之礼服。墓主人刘氏系荆恭王之本生祖母,追封荆庄王之本生母,卒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次妃之位应为荆端王薨后追封[10]。以此分析,刘氏作为亲王次妃,本不应使用翟冠凤簪,可能以亲王妃所用之常服冠,作为礼服冠随葬。

我们可以将这对金凤簪与南京市博物馆藏魏国夫人所用金翟簪(图71)进行对比,荆端王次妃刘氏所用应为凤(带有锯齿火焰状尾羽,头顶肉冠、脖颈处亦有翎羽),原因如前述,系亲王妃常服用冠予以次妃作为礼服用冠;魏国夫人所用应为翟(飘带状尾羽,头顶仅有一根翎毛,脖颈处无翎毛),这应是明代皇族女性、命妇所用冠饰上凤、翟的区别,这也与文献[5]中总结的相一致,虽说与长尾雉鸡的形象不完全呼应,但仍有相对明显的特征可以区分。实物分析与典章规定中肯定有一些例外,这就需要具体分析。

图73-1 摄于深圳博物馆#藩屏天下:湖北明代宗藩文物特展#(已结束)

 

图73-2 金凤簪之一

 

图73-3 金凤簪之二

 

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鞠(jū)衣。鞠衣是皇后常服的组成之一,多用红色,穿着于大衫之下,前胸、后背处织绣云龙团纹(也可不绣以及使用其它颜色)[4];鞠衣也是皇妃、皇嫔、皇太子妃、亲王妃、公主和世子妃等人所用的礼服组成之一,鸾凤纹圆补同样仅限于上述皇族女性使用[11]

因此,山东博物馆藏一件赭红色暗花缎绣鸾凤圆补女袍(孔府旧藏),被推测为袭封六十一代衍圣公孔弘泰(1448-1503) 的长女、第六代鲁王朱建杙王妃孔氏所穿的综合了礼服和常服结构的一件复合性常服[11]

附图6 赭红色暗花缎缀绣鸾凤圆补女袍 明 山东博物馆藏,图源自文献[11]

 

由此继续分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缂丝凤穿牡丹也因此被推测为是一件鞠衣圆补。它采用缂(刻)丝技法织造而成,地部捻金线,纹部采用了缂鳞、勾缂、凤尾戗、木梳戗等技法织鸾凤和鸣纹样,鸾凤翩然,桃花怒放,牡丹争艳,祥云缭绕,一派和谐之景。(来自展牌介绍)

此件作品所绘之花乃春日之花,其配色也充满春日气息,繁花似锦,瑞禽和鸣;《酌中志》曾提到,明宫春秋季节多穿罗衣,故而推测此件团花应是饰于一件青色罗地鞠衣之上,乃皇妃,太子妃,亲王妃春日所服用的装饰团花。(来自展牌扫码介绍)

图74-1 摄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清华藏珍·丝绣华章: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品展(织绣部分)#(常设陈列)

 

图74-2 上部为凤

 

图74-3 下部为鸾

 

最后我们看看霞帔和霞帔坠,上文已经提到,霞帔属于皇后常服和皇妃、皇嫔、亲王妃礼服或常服(礼服、常服的用色不同)等皇族女性冠服的组成之一。目前考古出土的藩王妃霞帔仅有两例,一件为江西南城明益宣王朱翊鈏夫妇合葬墓孙氏棺出土的云霞联珠绣凤纹罗纱霞帔,另一件是江西南昌明代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发掘出土的压金彩绣云霞凤纹霞帔[12]。实例较少,本期暂不讨论,霞帔坠与之搭配,根据永乐三年定制,皇后用龙纹玉坠子,皇妃、皇太子妃用凤纹玉坠子,亲王妃、世子妃用凤纹金坠子,郡王妃用翟纹金坠子,据此可推测出土霞帔的使用情况[12]

目前所见,属于亲王妃的霞帔坠有例,分别为梁庄王继妃魏氏(附图7,宣德七年铭)、益端王元妃彭氏(附图8,无纪年铭)、益庄王元妃王氏、继妃万氏(附图9,二者归属还不甚清晰,可见专题论述,左侧者推测为正德九年铭,右侧者为嘉靖二十六年铭)共四件。可以看出同属凤纹金坠,在明代不同时期的演变,其中附图9左侧者尾羽似飘带,头顶仅一簇向后翎羽,脖颈无装饰,其它三件都表现出锯齿尾羽状、脖颈有几簇翎羽的特征。

附图7 金凤纹帔坠 明 湖北省博物馆藏

 

附图8 凤纹霞帔金坠 明 江西省博物馆藏

 

附图9 金帔坠(两件) 明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本期新介绍湖北省博物馆藏金帔坠为弘治九年(1496)制作,系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都昌王朱载塎(yŏng)墓出土。

这件金帔坠铭文为“银作局弘治九年二月造,合一两九钱”,可知其制作时间,帔坠是在霞帔底端用作压脚的装饰物,上端孔穿有金系悬挂于金钩,再钩住霞帔。皇室使用的帔坠,多由银作局统一制作,其造型与图案也已程式化。(来自展牌)

图75-1 摄于深圳博物馆#藩屏天下:湖北明代宗藩文物特展#(已结束)

 

根据专题中介绍的明代宗藩制度,都昌王朱载塎系郡王,其王妃所用帔坠应为翟(dí)纹金坠,这就说明至少从礼制角度上说,这件金帔坠刻画的凤纹应为翟纹才不算违制。但这件金坠的样式,表现为锯齿状尾羽、脖颈有飘逸翎毛的特征,与上述亲王妃所用金坠之例更为接近。

图75-2 霞帔坠底部

 

相对而言,江西省博物馆藏菊潭郡主(宁康王之女)所用的金帔坠,特征上十分接近附图9的左侧者。根据郡主的品级,应使用翟纹金坠,如此便与上文提到的益庄王妃所用凤纹相矛盾。目前只能推测,冠服制度在明代中后期或有执行管理力度不严的情况。

附图10 凤纹霞帔金坠 明弘治五年 江西省博物馆藏

 

明代的文物中,对于孔雀翎尾式的凤纹尾式似乎表现得有限,目前只留意到上海博物馆藏叶玄卿制龙凤呈祥墨中,凤纹尾羽表现出明确的孔雀翎特征。

上博藏墨为严庆祥1979年捐赠。叶玄卿,明万历时期徽州墨家,休宁人,别号如道人、玄玄子,斋号“苍苍室”。其人在明代制墨界的地位与程君房、方于鲁等人相当,但至今墨品流传较少。子孙继承其业,仍以“叶玄卿”为名,一直活跃到康熙时期,由于避讳的原因,“叶玄卿”改为“叶元卿”。(来自故宫博物院“叶玄卿世藏真赏定武兰亭圆墨”词条部分介绍)

图76-1 摄于上海博物馆(东馆)#诗心造物:江南工艺的世界#展厅(常设陈列)

 

通过本单元的介绍,大概可以梳理出三种吉祥鸟的名称:凤、鸾、翟。一般而言,在没有明确等级使用的情况下,定名时习惯统称“凤”;如果出现双凤、多凤(画法不一致)或者面对冠服制度时,凤与鸾、凤与翟之间的区格容易存在争议,区格的外形特征关键点在于头顶、脖颈、尾羽等部位的设计。
 

02  清代:凤纹特征糅合与定形的时期

对于清代的凤纹文物,本单元仍以时间轴为序进行介绍,御窑瓷器等确定时代的文物仍是其中的重要组成,其次补充相关的文物。

清代的御用瓷器中,顺治朝落款者寥寥,目前尚无凤纹的实例发现,因此从康熙朝开始。上海博物馆藏五彩双凤朝阳图盘,盘心绘制双凤朝阳图,盘缘绘制龟甲锦地,其上绘制花卉和“万”、“寿”、“无”、“疆”字样,可知为祝寿用瓷。

双凤绘制手法相近,均头顶肉冠,头部至脖颈均有翎毛,尾羽似孔雀翎,这种特点在明代的凤纹绘制中较为少见。

图77-1 摄于上海博物馆(东馆)#中国古代陶瓷#(常设陈列)

 

再介绍一对故宫博物院藏斗彩过墙竹凤图斗笠碗,同样是康熙时期烧制。

碗呈斗笠形。敞口、斜直壁、圈足。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白釉,足端无釉。内、外斗彩装饰。内外壁采用过墙画法描绘竹凤图。外壁一侧自底部生出两枝交叉竹枝,竹梢过口沿在内壁散开;另一侧绘一只凤,凤尾垂至外壁近底处,凤身过口沿,在内壁展翅作昂首腾飞状。外底署青花楷体“御赐纯一堂”外围双方框款。“御赐”二字自右向左横写,“纯一堂”三字竖写。此碗造型小巧精致,纹饰简洁大方。据学者研究,“纯一堂”系康熙皇帝钦赐郎廷极(1663-1715)的堂名,署该款识的瓷器,系由郎氏主持烧造的私家用瓷。(来自展牌扫码介绍)

图78-1 摄于故宫博物院(武英殿)#陶瓷馆#展厅(常设陈列)

 

展厅中恰好将一对瓷器以不同方式陈设,方便观众看到完整的纹样设计和底款。这对瓷碗绘制的凤纹,尾羽作三根锯齿状。

图78-2 其一

 

图78-3 其二

 

雍正时期,先介绍一件斗彩龙凤纹大盘,藏于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

盘为折口板沿,底部为圈足。盘内面斗彩纹饰十分精细且繁密,盘外面图案较为疏朗。盘口沿有青花圈,圈内为五彩流云;内壁为红色、浅绿色并蒂而生的番莲花各8朵,花蕊中均书写团寿字,花朵周围满饰花叶纹;盘里心绘一龙、一凤围绕火焰珠翩翩起舞,龙背上舒展的双翅更增添了它的雄姿与魅力;盘外沿有青花圈,内为白釉素地,外壁绘4组海水江崖图案,海水汹涌激荡,江崖之畔生有灵芝,天空中另绘有红色的蝙蝠,其祝寿祈福之意不言而明;盘底部中央为青花双圈,内有楷书“大清雍正年制”6字2行款。(来自沈阳故宫博物院官网介绍,藏有同款)

图79-1 摄于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常设陈列)

 

这件大盘的盘心绘制升龙降凤,龙带双翼,或为应龙;凤头顶肉冠似灵芝,脖颈有卷草状翎羽,尾部则是先绘制卷草状,再分叉出四根锯齿状尾羽,似为明代凤纹混搭风的延续。斗彩的工艺特征使得画面保持颜色鲜艳的同时又不失秩序感,尽显御用瓷器的雍容之姿。

图79-2 盘心龙凤纹

 

图79-3 飞龙纹(或为应龙)

 

图79-4 飞凤纹

 

类似的作品还可见台北故宫博物院(附图11)、沈阳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等处收藏。

附图11-1 斗彩龙凤纹盘 清雍正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藏品编号:故瓷009334)

 

附图11-2 底款

 

斗彩在清代的巅峰就是雍正时期,这里再介绍一件首都博物馆藏斗彩五伦图提梁壶。

壶体造型别致,腹部绘凤凰、仙鹤、鸳鸯、鹡鸰(jí líng)、黄莺五种鸟类图案,寓意五种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五伦,表示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常。(来自展牌)

图80-1 摄于首都博物馆#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常设陈列)

 

其中,凤凰的形象有所区别,两只都是三根尾羽,前视者为锯齿状,中间的一根有孔雀翎特征;回首者为飘带状,同样是中间的一根有孔雀翎特征,可谓是将三种常见的尾式进行了大糅合。

图80-2 另一面

 

图80-3 斜侧面

 

图80-4 凤纹特写

 

图80-5 斜俯视

 

有趣的是,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收藏中,有一对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瓷五伦图碗(附图12),表达了与首博藏斗彩提梁壶同样的母题。

我们可以通过这对瓷碗观察到雍正时期珐琅彩瓷器制作的特点:一般烧制一对,绘画题材、题诗、钤印、落款等保持一致,但图案不完全相同。

附图12-1 珐琅彩瓷五伦图碗(一对) 清雍正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藏品编号:左:故瓷017693,右:故瓷017692)

 

先看凤凰的绘制,两只瓷碗均绘双凤,均作一动一静的姿态。一只瓷碗绘制前视凤凰,另一只则绘制回首凤凰。

这对瓷碗的凤纹,头有丹顶、脖颈细长有翎羽、背部羽毛由浅蓝至深青渐变、三层尾羽,似两色飘带与孔雀翎,可谓是五色具备。这需要归功于珐琅彩釉料在雍正年间实现国产化,使得其表现力大大增加,花鸟画、山水画等题材得以在洁白瓷胎上绽放光彩。

附图12-2 凤纹前视者

 

附图12-3 凤纹回首者

 

瓷碗所画动植物皆以黑色线条勾勒轮廓,再填色彩,描绘极为细腻,其石头除以轮廓写形外,再画数道线条制造仿如画家画石的皴法,表现石块的质感。碗的另一面则以墨书题写“盛世凤凰应纪历,羽仪四佐协纲常”二句,诗的首尾以红料绘篆体“凤采”、“彬然”、“君子”三枚朱白印文。口沿至碗底有一道裂痕,圈足露胎,碗底有蓝料书“雍正年製”两行宋体款,外加双方框。(来自官网介绍)

附图12-4 底款

 

附图12-5 题诗

 

乾隆时期是瓷器烧造技艺的集大成时期,本期我们就介绍几件不同技艺下带有凤纹的瓷器。

先看上海博物馆藏珐琅彩龙凤纹双联瓶,其中器盖系台湾鸿禧艺术文教基金会捐赠。这件双联瓶的两侧瓶身各绘制一组龙凤纹,以前人民广场馆展出时所见为图81-2所示效果,目前东馆展出则为图81-1所示效果。可见龙纹表现为卷草之态,仅龙首相对细致地进行了描绘,而凤的绘制则相对详尽,头有丹顶,脖颈细长带翎毛,锯齿状尾羽的特征清晰体现,龙凤纹之间的空隙以及器盖都装饰以卷草纹和花叶纹。

图81-1 摄于上海博物馆(东馆)#中国古代陶瓷#(常设陈列)

 

图81-2 摄于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中国古代陶瓷#(已关闭)

 

图81-3 侧面效果,除了双足特征不显,凤的其它特征都能观察到

 

图81-3 侧面,同样可见单侧瓶身另一边凤凰的锯齿状尾羽

 

可与之对比的是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一件青花龙凤纹双联盖瓶(附图13),同样是乾隆时期烧造。不同之处在于这件的凤纹也进行了简化,身体至尾羽都表现出细长的卷草状。

附图13 青花龙凤纹双联盖瓶 清乾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藏品编号:中瓷004967)

 

再看一组辽宁省博物馆藏粉彩龙凤穿花瓶(一组两件),瓶撇口,束颈,圆肩,下腹渐收,圈足外撇。颈部绘花卉纹,间饰“卍”字纹和蝙蝠纹,寓意“万福”;腹部绘粉彩龙凤穿花纹,以如意云头纹、回纹、变形仰莲瓣纹、焦叶纹为边饰。圈足内署青花“大清乾隆年製”三行六字篆书款。

粉彩是受珐琅彩制作工艺影响而创新的一种釉上彩。创烧于康熙时期,初期的粉彩器比较粗。至雍正时期,在造型、胎釉和彩绘方面都有了空前发展。雍正粉彩的部分彩绘以玻璃白粉打底,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没骨法渲染,突出阴阳、浓淡的立体感。粉彩一般在700℃左右烧成,比五彩的烧成温度低,呈现的色彩比五彩更为娇艳、柔软,所以又有“软彩”之称。(来自馆方导览材料)

图82-1 摄于深圳南山博物馆#榷陶清晖:辽宁省博物馆藏清三代官窑瓷器精品展#(已结束)

 

这组瓷瓶的凤纹在尾羽表现上也是遵循了糅合混搭的做法,有飘带状、锯齿状、中间的一根呈现出似孔雀翎并糅合花叶的特征。

图82-2 侧面

 

图82-3 龙纹

 

接下来的嘉庆时期,先看故宫博物院藏青花龙凤穿牡丹图印泥盒,盒呈扁圆形。敞口、浅弧腹、圈足。上下子、母口扣合。盒体和盖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白釉,足端无釉。外壁青花装饰。盒体外壁绘缠枝双犄牡丹图;盖面绘风穿缠枝牡丹图,图中一凤翻飞于牡丹花、叶间。外底署青花篆体“大清嘉庆年製”六字三行款。(来自展牌扫码介绍)

图83-1 摄于故宫博物院(武英殿)#陶瓷馆#展厅(常设陈列)

 

第二件嘉庆时期文物介绍天津博物馆藏登瀛阁制款胭脂红釉龙凤穿花纹尊。器里白釉,外壁以白釉作地,以胭脂红形绘纹饰,口沿处饰如意云头纹,腹部主题纹饰绘一龙一凤穿引于牡丹花间,龙飞凤舞,态主动,洋溢着喜气祥和的气氛,器底中心矾红形书“登瀛阁製”四字二行楷书款。(来自展牌)

通过这两件嘉庆时期瓷器,可见此时凤纹与乾隆时期基本相类,尾式画法多种兼备,亦有糅合的情况出现。

图84-1 摄于天津博物馆#成语跃然:馆藏文物与成语文化展#(已结束

 

图84-2 凤纹,带孔雀翎状与飘带状尾羽

 

图84-3 脖颈以多层翎毛覆盖

 

道光时期,以故宫博物院藏青花凤穿牡丹纹盖罐为代表介绍。

罐直口、短束颈、溜肩、鼓腹、圈足。附伞形盖,盖顶置圆珠钮。通体青花装饰。腹部两面分别绘一仰一俯凤凰飞舞于牡丹花间,辅以朵花、变形如意云头纹等边饰。外底署青花篆体“大清道光年製”六字三行款。此罐系道光朝景德镇御窑厂依宫中所颁“青凤白地瓷罐”画样烧造而成。其青花色泽艳丽,构图丰满,画工精细,图案寓意富贵吉祥。(来自展牌扫码介绍)

这件瓷罐的设计样稿现在仍存故宫,展厅中将画稿做成展板附于瓷器上方,便于观众直观对照。

图85-1 摄于故宫博物院(武英殿)#陶瓷馆#展厅(常设陈列)

 

图85-2 侧面

 

图85-3 器盖

 

咸丰时期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影响到景德镇御窑厂的瓷器烧造,传世作品相对有限,尚未调研拍摄到凤纹瓷器。接下来我们的同治、光绪时期,御窑瓷器烧造颇受慈禧太后影响,先看同治时期的红地粉彩花蝶开光龙凤纹圆盒,藏于颐和园。

通体施红釉,外壁绘圆形开光,开光内留白,上绘龙凤纹,龙凤间书金双“喜”字,开光间隙以蝴蝶、花朵点缀,盒口沿及足墙处饰描金回字纹,外底施白釉,署矾红彩楷体“长春同庆”四字款。整体图案呈现喜庆祥和的气氛。此种纹饰现存器形有碗、盘、盖碗、茶盅及圆盒,圆盒内心处金彩双圈内绘“必定如意”图案,四周书双“喜”字[13]

故宫博物院藏同种装饰题材瓷器甚多,经过梳理,可知此类瓷器底款“长春同庆”,属于同治皇帝大婚用瓷,根据故宫博物院张涵老师对档案和实物的对照研究,认为这种圆盒应属于同治皇帝大婚时,景德镇曾为居住于长春宫的两宫皇太后举办宴会而专门备办过一批瓷器[13]

图86-1 摄于颐和园博物馆#慈禧时代的瓷器#展厅

 

图86-2 花蝶龙凤

 

图86-3 开光内为龙凤双喜纹

 

光绪和宣统时期烧造的瓷器多沿袭前代,本期介绍其中的几个品类。

先看浙江省博物馆藏光绪时期青花双凤纹盘,这类瓷盘在嘉庆、道光时期均有作品存世。盘心绘制一对凤凰穿行云间,一只作卷草式尾羽,一只作锯齿状尾羽和卷草式尾羽的混搭样式。

图87-1 摄于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昆山片玉:中国古代陶瓷陈列#(已关闭)

 

山东博物馆藏宣统时期黄地绿彩龙凤纹碗,更属于自康熙以来就开始烧造的黄地绿彩瓷器就有的品类,应属于后妃用瓷。此时凤纹绘制得大腹便便,显得累赘。

图88-1 摄于山东博物馆#瓷·韵:山东博物馆藏明清官窑瓷器展#(展出中)

 

接下来补充两件广东、福建地区的金漆木雕器。先看广东省博物馆藏通雕丹凤朝阳帐顶,其刻画的凤纹,与上述瓷器上的特点十分接近,头上丹顶、长颈带翎羽、尾羽锯齿与孔雀翎特征并存,说明这种凤纹形象在民间同样流行。

图89-1 摄于广东省博物馆#漆木精华:潮州木雕艺术展览#(常设陈列)

 

最后以福建博物院藏金漆木雕凤穿牡丹花板收尾。

福建金漆木雕素以精雕细刻、玲珑剔透闻名,融通俗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特别是加以金箔贴制或金水上浆,使金漆木雕在枋下梁间穿插,愈加流光溢彩,金碧辉煌。(来自展牌)

此花板刻画凤凰立于枝头,回首穿行于牡丹花丛的场景,形象刻画上在尾羽处带有分叉的孔雀翎特征,与上述乾隆、道光的御窑瓷器中绘制的凤纹相类,同样说明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凤纹的形象绘制逐渐趋同的事实。

图90-1 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格物匠心:福建传统工艺展#(已结束)

 

最后,对清代凤纹做一个总结。清代凤纹基本上没有创新,从表现上看更多是对历史上各种凤纹特征(主要变现为尾式)进行糅合。这一点从明代开始初显端倪,至清代时,带有凤纹的器物从皇家贵胄到平民百姓都表现出相对的一致性,可见这种神鸟早已褪去神秘面纱,成为普通大众都可观赏并赋予情感寄托的吉祥鸟。

参考文献

[1] 龙霄飞.鸾凤形象辨析及其在古代瓷器上的演变[J].艺术博物馆,2023,(01):81-97.

[2] 丁鹏勃. 明御窑凤纹探析[J]. 中国历史文物,2009(2):42-49.

[3] 董进.图说明代宫廷服饰(七)——皇后礼服[J].紫禁城,2012,(04):116-121.

[4] 董进.图说明代宫廷服饰(八)——皇后常服[J].紫禁城,2012,(06):118-124.

[5] 徐文跃.明代的凤冠到底什么样?[J].紫禁城,2013,(02):62-66+68-85.

[6] 黄昊东.礼制与时尚的消长:明代珠宝首饰设计[D].清华大学,2022.

[7] 袁俊卿,阮国林.明徐达五世孙徐俌夫妇墓[J].文物,1982,(02):28-33+99-100.

[8] 陈春.蕲春出土明代金首饰装饰题材举隅[J].湖南省博物馆馆刊,2014,(00):348-357+31-34.

[9] 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

卷二,第87页,中华书局,2011年。

[10] 小屯.刘娘井明墓的清理[J].文物参考资料,1958,(05):55-56+77.

[11] 徐冉.赭红色暗花缎缀绣鸾凤圆补女袍考[J].故宫博物院院刊,2024,(05):91-101+142-143.

[12] 于长英.明代藩王命妇霞帔、坠子的探索[J].南方文物,2008,(01):87-92.

[13] 张涵.同治帝大婚瓷器的再认识[J].故宫学刊,2019,(01):346-361.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责作者自负,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责任编辑:网络
Copyright Reserved 2018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8020896号-1
中心地址(ADD):中国上海市虹口区同煌路26号5楼 中心邮编(P.C):200083 中心邮箱(E-MAIL):mastersappraisal@163.com
中心网址(WEB):www.mastersappraisal.cn 中心电话(TEL):+86-21-65163041 中心热线(live):18016022104 中心传真(FAX):+86-21-65166129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5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