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以匠为名
在中国,找一个好器物,难么?
中国,传统工艺源远流长,传承地标城市星罗棋布,手工底蕴深厚得如同古老的山川。瓷器有瓷都景德镇,陶器有陶都宜兴,蜡染有安顺这样的蜡染之乡,刺绣有苏绣、湘绣等各自的发源地,夏布有荣昌夏布之乡,竹编有青神竹编之乡,木雕有东阳木雕之乡……
诸如此类,每一处都像是一座手工技艺的宝藏库。
然而,当你真的深入这些地方,想要挑选一件好器物,却发现并非易事。

安顺蜡染 图源网络
在当地,好物件常常敌不过低价商品。大多数人习惯以价格作为选择商品的首要标准,而非质量。低价有其对应的市场,于是,行业内的匠人也不得不采用低价的工艺做法。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无论是实用性、耐用性,还是工艺美感,都难以达到理想的高度。
尽管媒体天天都在宣传“非遗传承人”,歌颂“匠人精神”,但对于手工行业的从业者而言,这些宣传的实际收效甚微,甚至可以说是无用功。因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深深影响着市场,手工匠人大多无奈地陷入了以价格为标准的不成文竞争机制中,很少有人愿意花费精力围绕质量进行工艺分析,围绕产品体验去改善。

精工局原创饕餮劝诫银壶 纯手工打制过程
难道就没有踏踏实实围绕质量工艺去打造物件宝贝的人吗?
当然有,只是凤毛麟角。而这一小部分人,处境却颇为尴尬。
马未都先生曾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他推出的一套观复九宫壶,为了实现完美的断水功能,与石大宇遍访台湾与日本。他提到,“我们现在看到的茶道表演中,茶艺老师都是左手执巾,右手执壶,这是因为茶壶的断水功能很差,但是在古代这样的情景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设计的‘九宫壶’就要求必须有最好的断水功能,无论急停或缓停,我们都可以保证没有一滴水留在壶嘴上”。
然而,马未都先生话语中也透露出一丝无奈,他表示,如果没有“观复”这个品牌的影响力,也许这样对细节“矫情”的一把壶根本卖不出去。
马未都先生尚且面临这样的困境,那我们普通大众又该如何是好呢?

马未都 观复 九宫壶
我们文创造物精工局专注于手工银壶制作已久,一直在不断探索尝试。从壶型线条的勾勒、锤纹花式的创新、錾刻布局的构思,到壶嘴出水断水的实际效果,再到壶盖内沿深度的精准把控,我们依据自己的研究心得以及壶友们的反馈建议,持续精进、改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制作了许多款银壶,有令人满意的佳作,也有不尽人意的尝试。不过,像【三不壶】【三友壶】【归宁壶】这几款原创精品银壶,我们对其工艺精细度、创意呈现度以及实用美观性,还是颇为自信的。

精工局原创纯手工 三不银壶

精工局原创纯手工 三友银壶

精工局原创纯手工 归宁银壶
但同样的,我们也无法避免一个尴尬的局面。
一些新壶友询问:“三不壶、三友壶多少钱?”当我回答“两万来块”时,得到的回复往往是:“你家银壶怎么跟日本银壶价格差不多?”
先不说在正经日本堂口,两万、三万是否真能买到银壶(据客人反馈,他们在日本名堂口看到的银壶,价格折合人民币高达十五六万),单是这样的言论,就让人心里不是滋味。这言外之意仿佛是,中国人制作的壶,不论水准如何,都只能被归为低端。
对于这类盲目贴标签的行为,我们感到深深的无奈。市面上都在传颂日本银壶好,不管是真日本银壶还是假日本银壶,都被认为品质上乘;而同样因为一些偏见认知,对中国物件的做工,人们看都不看,就先全盘否定。
有时候想辩驳几句,话到嘴边,又觉得算了,满心都是悲哀、无奈与无力。
这也正如马未都先生提及的一个普遍现象:“匠人精神”并非仅仅是匠人自身的精神,而应该是一种全民族的共同意识。然而,在中国以价格为标准的竞争机制下,“匠人精神”很难得到充分发扬。
在德国和日本,市场竞争基本围绕质量展开,而在中国,价格的攀比却往往占据上风。

精工局原创万山银壶 纯手工打制过程
如今的银壶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大众对银壶的了解还不够深入,行业内低价走量的方式极为突出,一些做工低劣的银壶,甚至是机制壶销量却最大。
这样的发展形势,对银壶行业而言是一种威胁,对手工银壶更是如此。因为手工物件追求工艺精细度和高端制作水准,批量生产是最不可取的,低价攀比也是不该出现的现象。
长久以来,我们文创造物精工局始终坚持纠正工艺、推陈出新,持续原创银壶款式。有时,为了一个款式,前后打造好几把都不满意,我们也会陷入迷茫,承受巨大的压力,不禁思考这样纠结细节、追求手工物件完美度的做法,是否有些矫枉过正?
幸运的是,一路走来,我们结识了许多认可我们工艺、设计与创意的朋友,他们无形中给予了我们更多研究的动力。
其实,任何行业都是如此,只有设计者和使用者相互推动,行业才能朝着更加良性的方向发展,这也正是匠心的本源所在。

图为 精工局原创菊不落银壶
关于银壶,我们一直坚决反对高价炒作和大师炒作,因为这些都并非“匠心产品”所必备的,也不该成为“高端工艺物件”的固有标签,它们早已被一些不明就里的媒体滥用。
在文创造物精工局的设计理念中,银壶作为生活器物,实用是基础。我们可以有简单实用、价格几千到一万块钱的银壶,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注入智慧、承载文化、倾注心血,打磨出具有自己特色风格的高端银壶。
时光悠悠,岁月悠悠,我们仍将坚定不移地做好原创,精工细作,把控好工艺,一路前行。相信,在这条充满挑战与坚持的道路上,自会有知音相伴,共同领略手工银壶的独特魅力,传承与发扬真正的匠人精神。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责作者自负,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