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长达276年的瓷器史《釉里红 斗彩和五彩》
来源:未知 编辑:网络 时间:2025-05-01
导读:
接着上一篇文章,今天大东讲述明朝276年里瓷器《釉里红 斗彩和五彩》上篇文章咱们发现了在这200多年里,青花工艺出现了三座高峰,分别为使用苏料的 永宣农艳青花 ,使用了平等青的 成弘淡雅青花 ,以及使用了以回青为主的 嘉万红紫青花 ,再算上前朝的元青花
接着上一篇文章,今天大东讲述明朝276年里瓷器《釉里红 斗彩和五彩》上篇文章咱们发现了在这200多年里,青花工艺出现了三座高峰,分别为使用苏料的永宣农艳青花,使用了平等青的成弘淡雅青花,以及使用了以回青为主的嘉万红紫青花,再算上前朝的元青花以及后世的青三代,所以加在这些高峰期中间的洪武 空白期,正德 过渡期,其实起到的都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说完青花再来看釉下彩中的另一个釉里红,同为釉下彩,釉里红和青花的烧制技法相同,只是将青花的钴料换成了釉里红的氧化铜,因为朱元璋的偏爱导致釉里红在洪武年间烧造的数量远远高于同时期的青花瓷,但遗憾的是因为开国时期百废待兴,朝廷对窑业的投入相对有限,所以制瓷技术的局限造成了洪武早期的釉里红发色不够艳丽,多数呈现暗灰色和猪肝色
直到中晚期设立了官窑之后,釉里红宣德的烧制技术才得到了很大发展。呈现出的颜色也变得浓艳纯正。直到宣德时期成熟的釉里红工艺才到达顶峰。不过在之后,釉里红的生产走向衰落,随后瓷器上的红色图案也几乎都被釉上彩所取代。
接下来看两种釉上彩,分别是盛行于成化时期的斗彩和嘉万时期的五彩。斗彩的工艺就釉下彩来说也只多了一步,简单来说流程就是,先用青花料勾勒出纹饰的轮廓,并填涂出图案中的蓝色部分,然后罩透明釉经高温烧制得到斗彩的半成品淡描青花,随后在淡描青花的双钩图案里填彩,最后经过二次800度左右的低温烧制及可完成。
成化斗彩的代表性作品非常多,比 如鸡缸杯,葡萄杯,三秋杯,天字罐等等,通过这些作品,我们也可以归纳出这段时期斗彩的特征,材料上来看,葡萄杯和三秋杯上都出现了成化时期独有的色浓而无光的姹紫色 。
技法上来看成化的釉上彩 绘制以平涂为主,这就造成了树叶和花卉无阴阳向背反侧之分,山石无凹凸之感,人物只穿着一件有表无里的纯色单衣。干枝不欑皮,花朵多一色。总之绘画表现的稍显稚拙,画风仿佛出自幼童之笔,天真有趣。
再来看五彩,我们可以把五彩分成两种,分别是图案带蓝色的和不带蓝色的,为什么蓝色这么特别,原因就是明代瓷器的蓝色彩绘只能通过釉下的青花料来表现,低温的釉上蓝彩要等到清代康熙时期才开始使用。所以刚才所说的成化斗彩需要先填涂图案中的蓝色部分,也是同样的道理。
\
话说回来,嘉靖到万历时期的五彩也以带蓝色青花五彩器物居多,所以工艺流程方面不难理解。青花五彩就是先要绘制图案中的蓝色部分在釉下 ,高温烧一遍后再绘制其他颜色在釉上,最后经二次低温烧制完成。
不带蓝色的五彩,就直接在已经高温烧好的白瓷上面,用红绿黄等材料绘制图案后再经二次低温烧成。再来看这段时期五彩的特征,虽说同为彩绘瓷,但嘉万五彩的风格和成化斗彩的清新淡雅截然不同,简单概括就是纹饰满密,色彩浓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审美变化,原因就在于晚明世俗文化盛行,文人审美不再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大红大绿的五彩很快受到了民间市场的欢迎。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责作者自负,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责任编辑: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