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书档案 | 名家商城 | 预约委托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时事 > 行业动态 >

竹雕的历史发展及流派和技法

来源:未知 编辑:网络 时间:2023-06-30
导读: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领域中的竹雕、木雕、象牙雕、犀角雕等门类,被统称为竹木牙角雕。除此以外,还将果核雕、饱器工艺等也都囊括在内。 竹雕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甚至更早。由于竹、木、鲍、角等天然材质能够在自然环境中轻易获取,所以人们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领域中的竹雕、木雕、象牙雕、犀角雕等门类,被统称为“竹木牙角雕”。除此以外,还将果核雕、饱器工艺等也都囊括在内。

 

 

竹雕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甚至更早。由于竹、木、鲍、角等天然材质能够在自然环境中轻易获取,所以人们对这些材质的广泛利用要早于青铜、陶瓷等人工材质。其次,竹、木、鲍等举不胜举,虽然唾手可得,但是难成重器,而且容易朽坏,所以留存实物、文献材料非常零散。而象牙、犀角虽然比较珍罕,但产量较少,且本身形态局限性很大。因此,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并没有形成稳定的工艺传统。

 

 

直到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的繁荣与发展,这些雕刻工艺传统,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艺技法,留下了大量美轮美奂的工艺作品,派生出闻名全国的地方物产,得到了上层社会的关注。

 

 

明清时期,在众多的著名工匠中,有很多不仅能制作竹木牙角,在雕刻技法、器型设计、装饰等方面也很出众,使各门类间相互借鉴,联系紧密。而且,竹、木、牙、角多是用来制作小件的陈设品、文房用具、玩赏器物等,应用范围也大同小异。当然,竹木牙角雕在共性之外,也有独特的面貌,由于其属性不同,均具备一套完善而独特的雕刻工艺,有各自传承有序的衍生规律,更有许多姿态各异的作品传诸后世。

 

 

竹木牙角雕一度为人所轻视,但伴随收藏热的不断升温,对其工艺价值的重新估定与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认识竹木牙角雕之间的共性和个性,了解其发展演变的历史,无疑可以为鉴别作品的优劣真伪,更好地进行收藏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

 

 

竹雕的发展

 

 

中国对竹的欣赏与利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来看,早在新石器时代前期就已经开始使用了,可惜竹材不易保存,虽然各时代的竹简、扇、簪、笔杆及篾盒、竹席、竹胎漆器等时有出土,占据着生活的重要位置,但却过于零散而缺乏系统性。直到明清时期竹雕才有了极大的发展,雕刻技术日趋完善,品种日益增多,由于竹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使得竹雕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古代最富特色的工艺美术门类之一。

 

 

竹雕的流派

 

 

明中期以后,中国的竹雕艺术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受到空前的重视。由于大量文人的参与,竹雕的艺术性日益提高,并日趋成熟,影响到玉、牙、木雕等领域。而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在某些地区孕育出独具特色的竹雕流派,积淀了深厚的竹雕文化和艺术传统,同时涌现出大批杰出的艺人。根据文献记载,明清时载入典籍的著名竹刻家就多达三百余人。

 

 

嘉定派竹雕

 

 

明清时期,嘉定(今属上海)是主要的竹雕中心。嘉定派的开拓者、代表者是朱鹤、朱缨、朱稚征祖孙三代,合称“嘉定三朱”,他们共同创新了多层浮雕与镂雕的风格,开启了嘉定竹雕的艺术传统。在他们周围还有沈大生、张应尧、秦一爵等众多载入典籍的竹刻家。

 

 

自康熙末年到乾隆时期,是嘉定竹雕的全盛时期。出现了一批技艺精湛的大家和经营世家,如去地浅浮雕“薄地阳文”法的创立者“吴之璠”;善竹根人物圆雕,曾供职于宫廷造办处的“封锡禄”,及其兄封锡爵、弟封锡璋,子封始镐、侄封始歧,徒弟施天章;创立纯以阴刻表现笔墨皴点,影响后世百年的“周灏”等,均各有所长。

 

 

道光以后,嘉定竹雕日渐式微,虽然还有陈凝福、程庭鹭等名家,但主要以阴刻及浅浮雕金石文字为主,技法与题材日益狭窄。

 

 

“嘉定三朱”竹雕

 

 

朱鹤,字子鸣,号松邻。他曾受聘为“陆深”门下馆师,善雕刻工艺,如竹、犀、牙等材质。尤其是竹刻作品,如笔筒、佛像、竹簪、臂搁等,质朴而雅致。其达五至六层的镂雕技法,冠绝一时。清代金元钰所著《竹人录》中曰:“所制簪匣,世人宝之,几于法物。得其器者不以器名,直名之曰朱松邻云。刻竹剏自鹤,自明至清二百八十余年流传不废。为人孤介绝俗,长洲郑若庸作松邻子歌赠之,极其推重”。

 

 

清朝史学家王鸣盛在《练川杂咏》中又曰:“玉人云鬓堆鸦处,斜插朱松邻一枝。”而金元钰在《竹人录》中推许他为嘉定竹雕风格的奠基者。朱鹤的传世作品极少,如下图这件收藏于南京博物院的松鹤笔筒可视为真品。

 

 

朱缨(1520~1587年),字清甫,一作清父,号小松,朱鹤之子。擅行草、小篆,绘画造诣更高。

 

 

朱缨继承了其父“朱鹤”的雕刻技法,且更胜一筹。所刻山川云树、神仙佛像等,有唐代画家吴道子之风;还擅长圆雕蟾蜍,能将竹根上的疤痕巧雕为蟾蜍的眼睛、背瘤的形状。他的作品当时已不易得,特别是深受文化阶层的追捧,“学士家供之以为玩物,好事者袭之而如奇珍”,乃至被大量仿制,以至收藏有真品者“重如拱璧,不轻饷人”。1966年上海宝山县顾村镇明代朱守诚墓出土了小松制“刘阮入天台”香筒,在直径仅为3.9厘米的竹筒上,含阴刻、深浅浮雕、镂雕及镶嵌等工艺于一身,令人叹为观止。

 

 

朱稚征,号三松,朱缨次子。在竹刻方面,更将祖、父技艺推进一步。陆扶照在《南村随笔》中有曰:“膠城竹刻,自正、嘉间高人朱松邻创为之,继者其子小松缨,至其孙三松稚征而技臻绝妙。”其创作精益求精,无灵感则刀不苟下,一件器物往往经过数月甚至一年才能制成。所制以笔筒、印纽、人像、臂搁、扇坠、蟹、蛙等为主,集镂雕、浮雕、阴刻等技法于一炉,精益求精,故世人视同珠玉。代表作品为《窥简图》笔筒,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金陵派竹雕

 

 

金陵(今南京)派竹雕,由艺人濮仲谦创立,以注重选材、因材施艺、独具匠心著称,是可以与嘉定派相媲美的竹雕流派。

 

 

濮仲谦,活跃于明末清初,以刻竹闻名于世。据《陶庵梦忆》中记载:“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南京三山街上靠贩卖他的作品得厚利者就有数十人之多。

 

 

明代刘銮,在其所著《五石瓠》中又曰:其所制竹器种类,“如笔筒、酒杯、扇骨、臂搁之类”,皆“妙绝”。而濮氏的雕刻确有独特面目,“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经其手略刮摩之而遂得重价”。清初著名诗人宋琬用“大璞不斫开新硎”句咏之,赞美其重视选材、因材施艺、刀法简洁是他的雕刻风格。

 

 

这与“嘉定三朱”创立的以雕镂精细、多层深刻为主的风格颇有不同,所以清代金元钰在其《竹人录》中,将濮氏列为与“嘉定派”并称的“金陵派”创始人。《太平府志》中就有对濮氏的赞誉“一切犀、玉、躁、竹皿器,经其手即古雅可爱,一簪一盂,视为至宝”。濮仲谦的传世作品多为伪品,如下图这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松树形竹根小壶,其雕刻风格虽然与文献记载有所出入,但仍不失为一件精品。

 

 

竹材的分类

 

 

根据元代李珩所著《竹谱》中记载,中国古代载入典籍的竹材品种多达334种,其中很多品种,如方竹、棕竹、毛竹、斑竹、楠竹等都适用于雕刻。而竹雕可分为茎雕和根雕两大类。棕竹、毛竹和楠竹,质地坚硬,是竹雕的理想材料。方竹和斑竹,除质地坚硬外,其色泽斑斓,形状独特,也为竹雕的理想材料。用于根雕的材料,不论品种,只需外表奇特以及多瘤节皆可。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责任编辑:网络
Copyright Reserved 2018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8020896号-1
中心地址(ADD):中国上海市虹口区同煌路26号5楼 中心邮编(P.C):200083 中心邮箱(E-MAIL):mastersappraisal@163.com
中心网址(WEB):www.mastersappraisal.cn 中心电话(TEL):+86-21-65163041 中心热线(live):18016022104 中心传真(FAX):+86-21-65166129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5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