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王羲之有哪些传世作品?一次性梳理完毕,另有重宝尚还存世!
作为书圣的王羲之之名在他生活的当时就已经确立,但属于群星璀璨中之闪耀者,并非如今天之书法领域中无与伦比的太阳。比如谢安书名就不在他之下,王献之更是曾经有超越乃父之盛名。
当时的书名之传扬,并非依赖一件两件作品,因为当时没有印刷术、照相术,名声的建立和传播局限在精英阶层,也就是达官显贵、知识垄断家族(士族)中。这种文化阶层对书法家的推崇,往往依赖于彼此之间的尺牍酬答和小圈子之间传看带来的结果。这一点很不同于我们当代的。当代的艺术家的知名度基本上是依托于一两件作品被炒作而以名传名的结果,换句话说就是:世人都说神仙好,无人懂得神仙是啥鸟。而古代社会一个人能够在智识阶层得到名声,往往是基于这群具备相当文化底蕴和审美能力与境界的人基于专业判断的推崇,换言之,就是具有真材实料和艺术、文化感召力。
所以,王羲之的传世作品,人人都说兰亭序,其实这只是当代现象,王羲之一生信札数量不少,都直接奠定了他书圣的地位。据说唐太宗搜集王羲之手迹,得到两千多件,经过虞世南、褚遂良鉴定可以确定有400多件为真。宋代赵家皇族搜集王羲之手迹,得到400多件,经过内府鉴定(尤其是米芾父子)为真的不到200件。其中精选出来刻入《淳化阁帖》应有60-80件,但因《淳化阁帖》原刻原拓全本已经不存在,现存《淳化阁帖》除了国子监本和安思远旧藏明内府本大致确定为宋拓,其余(包括流传最广的肃府本)本子皆错漏百出、翻刻变形,在书法上毫无价值,但国子监本和安思远本所收王羲之作品只有五十来件了。
宋朝中后期在原有《淳化阁帖》基础上选刻的《绛帖》、《潭帖》、《大观帖》所收王羲之帖都没能超出这个范围。
但,在宋以前的南唐虽然是个割据政权,但文风鼎盛、艺术尊崇,尤其李璟、李煜父子为南唐主的时候,那时留下的《澄清堂帖》所收王羲之帖,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其实都要高于后世诸法帖,水准高、摹刻精良、神采焕然。如今还存世的《孙承泽旧藏南唐本澄清堂帖王羲之书》、《邢侗旧藏南唐本澄清堂帖王羲之书》虽然都是残卷,但确实是一窥王羲之的至宝了。
除此以外,世人吵吵《兰亭序》,其实欧阳询摹《定武本》太欧体,世传八柱本及近世路面的《黄娟本》都各具其美,但终究未必能反映王羲之细节原貌,从这个意义上说,并非如很多人认为的摹本墨迹就一定比刻本拓本好,精良的摹勒上石很多时候更忠实于原作,虽然没有摹本看起来色彩更真实。所以《兰亭序》现存各种本子都并不能代表王羲之当年神作,真有研究精神,不如到《集王圣教序》里将《兰亭序》的字再集出来,以解魂牵梦绕之苦。
米芾家传《宝晋斋法帖》、明代集刻《真赏斋法帖》、文徵明《停云馆帖》各收了零星王羲之法帖,偶有一二不在《澄清堂帖》所收范畴,比如《破羌帖》、《姨母帖》。
《十七帖》所收王羲之书札质量远胜于现今存世《淳化阁帖》,尤其上海图书馆藏本,是研究王羲之从章草到小草的不二资粮。
王羲之作品,当世墨迹摹本最精良者,莫过于《万岁通天帖》之《姨母帖》,但那种犹存古意、笔法含蓄的风格恐为当今多数人不喜。
以上就是对王羲之传世作品的大致梳理,其他细节和各帖使用法门,不在此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