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书档案 | 名家商城 | 预约委托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鉴定知识 >

科技鉴定古陶瓷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 时间:2018-12-06
导读: 1 古陶瓷科技鉴定是市场发展的需要 我国古陶瓷源远流长,不仅种类繁多、风格各异,而且工艺精湛,文化、科技内涵丰富。因此,它有着极高价值。近二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物市场的兴旺繁荣,各类古代艺术品的赝品应运而生。以古陶瓷为例,可以说从彩
     1 古陶瓷科技鉴定是市场发展的需要
     我国古陶瓷源远流长,不仅种类繁多、风格各异,而且工艺精湛,文化、科技内涵丰富。因此,它有着极高价值。近二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物市场的兴旺繁荣,各类古代艺术品的赝品应运而生。以古陶瓷为例,可以说从彩陶到民国各朝各代的品种无所不仿,赝品已呈泛滥之势。凡是书本上介绍过的器物,谈论过的器物特征,鉴定的要点仿品都能做到,仿制者采用了多种手法及骗术,不法者在仿制过程中已经借用高科技手段,使一些高仿伪赝品几乎达到了乱真的程度。面对这种形势,如何准确地、无损伤地鉴别它们是仿制品、出土品、传世品已迫在眉睫。随传统的陶瓷鉴定方法,多是通过眼观、手摸、耳听等感官手段,从陶瓷器的纹饰、器型、釉色、胎体、款识等感官方面来鉴别、判断方法显然已力不从心了。特别是面对近年来出现的一些高仿瓷,传统的陶瓷鉴定无法确定胎、釉成分,对器形、釉彩,甚至纹饰的叙述均无量化标准。从这几方面看,建立科学的古陶瓷鉴定体系已势在必行。
     鉴定瓷器传统的方法以目测为主要手段。他们长期实践,师徒相授,日积月累,形成了一套鉴定古代器物的经验,吸收考古学的研究成果,选择有可靠地层、年代的文化遗址、窑炉遗址、墓葬出土的陶或瓷器(包括标本、残器)作标准器,考古发掘出的陶瓷胎质、器形、装饰、成型工艺、装烧、釉彩、纹片、纹样、铭款,乃至手感轻重、敲击音响等各方面,作综合的观察和验证,有时还需参阅考古学著作、 陶瓷史、历代纪年史、地方志、图录图片等资料。以目测手段鉴定陶瓷,有只可意会不易言传的特点,要求鉴定工作者在接受行家里手口传身授经验的同时,必须要亲自实践,要脑、手、眼并用,去认识和接触陶瓷。积累的鉴定陶瓷知识越丰富。
     因为各个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使各个时期陶瓷器都有不同的特征,无论在造型、花纹、胎釉、款识以及制作工艺方面都存在一个由早到晚的演变过程,涉及的知识内容是方方面面的这是鉴别古陶瓷的基础。
     中国古陶瓷历史悠久、产品丰富、种类繁多、资料更是极为丰富和繁杂。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万多年,近年来,由于考古资料大量地被发现,古陶瓷的科技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现代高科技设备引入到古陶瓷研究,迎来了中国古陶瓷研究的新纪元,古陶瓷科技研究随着科学技术飞跃发展受到空前重视,主要特点是通过科学实验来研究和认识古陶瓷,辨别古陶瓷的真伪。并为我国名窑古瓷器的复制提供科学依据,改进及发展陶瓷生产工艺和品种。通过研究历代各名窑瓷器的工艺,纹饰。器型感观等特点,探索胎、釉、彩的科学奥秘,还通对胎、釉的化学组成、岩相结构、物理性能等的测试与分析,用科学方法来辨别文物的产地,年代或真伪是成为理想方法。但造伪者较多且技术颇为精道,因而仅凭经验难以辨识,这样就必须用先进的科技方法以辨其真伪。
     我国考古界利用高科技研究古代文物已经发展到新的阶段。故宫博物院,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复旦大学现代物理所。陕西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上海博物馆、国家博物馆等相关研究机构应用成熟的科学方法和仪器设备,系统研究了大量窑址考古发掘和出土的、产地和年代明确的古陶瓷标准样品,掌握了不同窑口、时代和类型的古陶瓷内在变化规律,。积累了大量古陶瓷科学技术分析数据,古陶瓷自然科学分析数据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科学领域的古陶瓷研究专家的重视。如何将古陶瓷科学分析数据(组成、结构、物理性能等)与考古学中类型学等知识(包括古陶瓷造型特点、纹饰风格、釉彩色泽等)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建立具有实用价值的识别产地、年代和真伪的量化科学标准。通过完整器的分析和数据比对,给出科学的分析结果,而建立起一套信息更加完善、全面和功能强大的数据库。
     鉴定是一门自然学科和人文科学的有机结合。传统的鉴定经验就是在实践中不断的反复认识总结出来的。现代作伪手法多多,假品、仿品再好(古仿古除外)、也是无法再现上百年或上千年的历史底蕴。切忌抱着赝品对书本与真品“共同点”, 要以科学审慎的态度搞鉴定,除新老器物都要研究外,还要注意考古发掘资料的累积,古墓葬、古窑址、古窑藏以及古代沉船中出现的文物,都是我们参考的重要实物资料因为这些都有确切年代,是鉴定工作可靠的标志,也是更准确的科学依据和数据来源。
     很多古代器物的造型都有传承关系,传统鉴定需要的是一个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综合素质浑厚的知识型人才,我国五千年文明史,古陶瓷窑口有上万个,任何天才头脑也不可能记得门清,传统鉴定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事物的认识只看表象,内部的结构组成有时很难用经验、用眼睛看清楚,眼见不一定就实,这是颠覆不破的真理。
     著名陶瓷鉴定家耿宝昌先生所言:现在有些造假者,手中有标本,甚至整器,做起假来很可乱真。如果不依靠先进的科技手段去检测,则很难识别他们。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古陶瓷鉴定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传统的“目鉴”方法与“科鉴”方法相结合,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
     传统目鉴是通过器型、加工工艺和烧制工艺、瓷胎品质和胎色、瓷釉颜色和品质、纹饰的历史和文化特点、色料的种类等外部直观特征进行断源断代和真伪识别。自然科学和人物科学两者之间在知识结构方面相互补充,在研究方法上形成优势互补,在研究结果中相互验证,两者的有机结合和综合应用、提高了断源断代和真伪识别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真正古陶瓷鉴定专家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深邃的鉴别能力以及严谨的治学精神,对中国古陶瓷的鉴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不能替代的。但陶瓷的科技鉴定工作则是以科学的数据来证实,使之更为准确,与文物考古鉴定专家的鉴定相辅相成,更能去伪存真。
 
     2 古陶瓷科技鉴定数据来源可靠性
     科学考古在我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各类古代窑址、各种地层迭压关系,通过测量、照相、登记,用科学仪器来进行考古发掘,在没有现代科技设备的时候,使用各种化学反应的方法提取器物的元素组成,为我国科技考古建立了完整的基础数据库,在今天我们才能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古物的科学检测,判断出年代、窑口,真伪。
     科学检测是借助各种不同用途的仪器设备,通过分析专业的考古人员发掘标本和具有年代证明馆藏瓷器的数据来研究古陶瓷的产地和年代内在特征变化规律,建立以分析数据为依据的量化真伪识别标准。要准确的进行古陶瓷的科技鉴定,首先必须有相应窑口、时代的古陶瓷标本的大量数据信息积累,在具有这些必备的信息储备的前提下,再通过对未知样品的准确检测分析,然后才能进行古陶瓷产地、年代的定位判别。而要完成古陶瓷标本的准确检测分析。分析标准是现代分析技术(如X荧光分析等)应用于古陶瓷研究和鉴定中最重要解决的环节之一。
     科学检测应用成熟的科学方法和仪器设备,系统研究了大量窑址考古发掘和出土的、产地和年代明确的古陶瓷标准样品,掌握了不同窑口、时代和类型的古陶瓷内在变化规律,建立具有实用价值的识别产地、年代和真伪的量化科学标准,通过检测分析和数据比对,给出科学的分析结果。
     科技发展使我们在研究文物方法上摆脱了传统的仅从文献资料,或仅从某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的局限性,而是广泛地运用考古学、工艺学、化学、物理学、微观学等各门学科的知识,并结合文献资料和实物标本进行综合研究。因而体现出中国古陶瓷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利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重大的学术课题变成现实。经我国科学工作者近半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中国古陶瓷胎、釉主量化学组成的数据库已初步建成,到80年代初人们认识到建立古陶瓷胎、釉化学组成的微量元素数据库,对古陶瓷产地(窑口)的精确鉴定及其原料来源的研究都有着更重要的作用。为此,科技工作者收集诸窑口的陶瓷标本,通过核分析技术,用中子活化分析法(NAA),测定其胎、釉中的微量元素。所谓微量元素是指那些瓷胎、釉中含量在百万分之几的数量级(ppm)元素。这些微量元素都不受人工配方控制,对瓷器的质量和价值没有任何影响。微量元素有多种,且在不同地区的粘土中有各不相同的数值。特别是其中某些元素的数值从一个角度反映了胎、釉的本质特征,也就是反映了瓷器原料产地的特征。如果把不同窑系、瓷种、生产年代的标本都依微量元素在胎(釉)中的含量及分布规律列出谱系,那么,用它来判断某件(片)瓷器时就有了客观依据。使古陶瓷研究和判别从表面物理现象到具有量化指标的科学的数据来证实,借助计算机技术建立一个集古陶瓷样品器型结构、纹饰特征、底款、胎和釉的化学组成、显微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能等多指标的综合信息数据库,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和更可靠的依据,正是进行古陶瓷科技鉴定的关键和基础。 中国古陶瓷中微量元素数据库的建立是一件浩大的工程。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故宫博物院、景德镇陶瓷学院、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等直接或间接地开展了一系列古陶瓷项目研究和实践,研究思路是成熟的、可靠的,即都要经过标本收集、确定年代,窑口,处理后测试分析、数据处理和演绎归纳等阶段。
     目前,国内项工作多集中于科研院校无损和有损研究检测,主要是对陶瓷胎、釉成分、烧成温度、显微结构等方面进行测定、分析,其主要采用同步辐射X荧光、PIXE和X荧光、热释光、XRF定量分析等方法。而这些方法的使用,是需要标本数据库及一整套先进设备支持的。 
 
     3 古陶瓷科技鉴定数据建立方法
     古代陶瓷器的制作一般都是就地取材,原材料经过粉碎、淘洗、混合和加工,成型干燥后通过烧制成瓷器,资源条件是决定不同地域、时期影响我国各种类型古陶瓷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古陶瓷是由粘土等天然矿物原料按不同配方配制后加工、成型并烧制而成,其化学组成取决于所用天然原料、配方以及处理方法等。因此综合利用古陶瓷由于原料来源、配方的差异以及工艺制度的改进等所产生的不同地域和年代的古陶瓷样本体现在胎、釉和彩的元素组成模式(包括主量元素及微量元素的组成)的变化来进行古陶瓷的断源断代成为可能。这也是利用古陶瓷的元素主量,微量成及痕量成分组成进行科技鉴定的基础。
     不同窑口的制瓷原材料来源不同,其化学成分差异显示了产地特征。随着时代变迁、原材料的变化、淘洗和烧制技术改进,同一窑口不同时代的瓷胎和瓷釉中的化学成分发生了微弱变化,这是进行古陶瓷时代特征研究的科学依据。古陶瓷胎、釉和色料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多少,而现代高仿品不能同时实现与古陶瓷胎、釉、色料中主量和微量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完全一致,亦难以仿制!
     在古陶瓷化学组成元素数据库中常常要把古陶瓷样品的基本元素组成信息(如主量元素组成、微量元素组成及痕量元素的含量比值等)存放在数据库中,,从而为这类古陶瓷的研究和鉴定提供可靠的依据。数据库技术已经发展了40多年。人们在数据库技术的理论研究和系统开发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已经开始对新一代数据库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能够进入数据库的数据是经过多家研究机构,采用不同方法、不同的设备、检测结果相互佐证、是确保古陶瓷科技鉴定数据的可靠性、精确性。数据库系统已经成为科技鉴定古陶瓷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数据库建立应满足以下几个方面。
       1)所收集的陶瓷标本应选自遗址或窑址明确、地层可靠的考古发掘陶瓷残片,选用档案记录准确或带有纪年的传世品。
  2)每种陶瓷残片标本或整器的数量不得少于20件。当然所收集标本的数量越多,所得结果就越接近真实。
  3)标本的化学组成数据应尽可能多地包括主量、次量和微量元素的种类和含量。
  4)应尽可能全面地掌握标本的工艺信息,如原料来源和处理情况,烧成方法和烧成温度以及其他工艺内容。
  5)无损检测化学组成时,需要一套元素种类和含量覆盖面广且分布均匀的中国古陶瓷测试专用标准参考物。所谓专用,不仅要求其元素组成和含量与中国古陶瓷尽可能接近,而且需经烧制而成。
  6)必须建立容量大、操作性和通用性强的“中国古陶瓷物理、化学基础数据库”。
  7)对所得数据可使用多元统计分析各种方法以及其他方法运算和处理以求得最合理、最接近真实的结果。
  8)将所得规律结合其具体烧制工艺进行演绎和归纳,以获得客观的、经得起检验的结论,甚至提出有指导意义的理论。
 
     4科技鉴定市场为什么得不到认可
     古陶瓷的鉴定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凭鉴定者对古陶瓷器物长期研究得出的经验来鉴定,就是俗称的眼学鉴定。另一种是最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应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器物进行的科学鉴定。而科学鉴定主要通过瓷器胎釉化学元素含量多少分析,以此来判定样品是否为真品。
传统鉴定法是人们通过眼、耳、鼻、手、等感觉器官在对被鉴定物的外观、重量、声音以及制作工艺等进行仔细观察和综合分析后,结合以往的经验所作出的有关其真假、年代、产地、窑口的判定。它具有简便、快捷、广泛、全面等特点。它尽管也存在不足,面对近年来出现的一些高仿瓷,传统的陶瓷鉴定方法显然已力不从心了,但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仍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鉴定方法。传统与现实和高科技相结合,是今后古陶瓷鉴定的必由之路。
     传统鉴定方法与科技鉴定方法两者关系到底如何?不解决好两者关系,建立古陶瓷科学鉴定体系就无从谈起,两者不可偏废。过去传统鉴定方法主要是靠眼光、凭手摸、靠古代文献资料、靠新出土的一些实物傍证,,而现在,情况大家也都知道了,一定要靠自然科学的测定,但是单纯自然科学测定是不可取的,因为标本的取舍要靠人文科学、靠考古发掘来决定。掌握历史上已经有的资料,有考古发掘的资料,传世品的排比、分类,自然科学手段的测定。如此两者的关系才能明确,科学不一定会取代传统鉴定,就像中医不能取代西医,西医亦不能取代中医一样。科学是发展的方向,需要将传统鉴定与科学鉴定相结合,把绝对数值交给传统鉴定且懂科学的专业学者来进行量化进行分析,再与仪器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实行背靠背分析拿出结果,这样可能拿出相同的结果,才更具有权威性。传统与科学鉴定并存,更科学,传统鉴定解决不了的问题科学仪器来解决,反之亦然,互相弥补、拾遗补缺。传统与科学本来没有矛盾,都是在为保护中华文明发挥作用,只是采用方法不同而已。古陶瓷的科技鉴定包括断代、断源和辨伪三大功能。
     对于目前市场上科技鉴定为什么有部分人不承认哪?我觉得目前科技鉴定古陶瓷有以下问题
     a) 现在国家级古陶瓷科技研究权威机构没能数据共享。各自为政。虽然有合作但范围小。国家目前没有建成一个完整古陶瓷化学元素含量标准数据库。
     b) 各个古陶瓷科技研究权威机构数据来源可靠,准确但品种覆盖不广泛,集数据必须全面、准确,因此工程浩繁,时至今日也只是部分地解决了陶瓷产品的鉴别问题。
     c) 民间科技鉴定机构古陶瓷数据来源不够规范和准确以及利益驱动造成及其不良影响。
     d) 民间科技鉴定机构的检测仪器没有使用古陶瓷化学组成主量及微量元素符合古瓷器实际情况和含量覆盖面广的测试标样进行标定 ,那么这个检测结果是不准确的。
     e) 由于国家级古陶瓷科技研究权威机构与现在民间使用的设备不同,就是相同。对已公布古陶瓷数据引用存在方法,条件等多方面影响而不同,鉴定结果误差较大。
     f) 数据库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标本数据库的不断丰富、逐步发展完善,需要各个研究机构长期艰苦而细致的努力工作,相互合作方能逐步完成。
     g) 古陶瓷无损科技鉴定仍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地方还有待完善和提高,鉴定体系的建立,首先就应解决鉴定资格认定问题、鉴定方法的选用问题、鉴定机构资源共享,鉴定授权,法律监督、文物保护问题。
     h) 中国古陶瓷科技鉴定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只有在国家文物局的统一领导和指导下,具有合法性和权威性,建立国家级或部门所属的(包括民间)古陶瓷科技鉴定中心。
     i) 如果民间拥有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古陶瓷胎、釉和色料中元素含量数据库,经过培训后,掌握了仪器使用和数据综合分析,同样也具备开展古陶瓷初步科学检测的能力。
     j) 国家级古陶瓷科技研究权威机构数据库(收费)如果能够用于扶持和规范民间古陶瓷科技鉴定。那么科技鉴定的影响力将是巨大的,并且使人们更加信服科技鉴定古陶瓷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国家级古陶瓷科技研究权威机构的研究结果来源于社会而服务于社会。那么花费那么大的社会资源来研究古陶瓷就无实际意义了。
现代科技发展使研究我国古陶瓷上了一个新里程碑,并且解决了许多古陶瓷产地和真伪的问题,原料来源和呈色问题,古陶瓷化学元素变化历史演变过程等重大问题。陶瓷的科技鉴定工作则是以科学的数据来证实,使之更为准确是其他方法不能替代的。陶瓷的科技鉴定工作得到社会认可还需要一个时间和过程,需要两方面专家共同努力合作,传统与科学鉴定权威性并存,使之更为准确。
 
     4 天津佰利信科技鉴定古陶瓷方法和设想
     天津市佰利信艺术品鉴定有限公司为推动古陶瓷科技鉴定做了大量工作,首先建立了部分古陶瓷化学元素含量数据库,数据库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级古陶瓷权威研究机构。我们对国家级古陶瓷权威研究机构研究结果、精度、可靠性是不容质疑的。由于检测仪器不同,方法不同,条件不同所以检测结果出现微差。哪些数据适合我们的仪器选用,仔细分析古陶瓷研究机构测试结果数据是在什么条件下得到的,对于这些数据选用经过认真分析和筛选,在古陶瓷微量和痕量元素研究上有了独到见解,对古陶瓷的特征元素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公司还请国家级的古陶瓷研究所的专家来指导检测工作。特别是用了国家多个研究机构制作的古陶瓷专用标准参考物对我们进口的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仪进行了标定工作,这就使我们鉴定古陶瓷的精度和准确性更加规范和检测质量的控制,检测古陶瓷结果更加接近于国家级古陶瓷研究机构水平。通过完整器的分析和数据比对,给出科学的分析结果。现在不少专家和藏家也很开明,对自己拿不准的瓷器会到我们公司做科技鉴定以验别正身。
     国家级古陶瓷权威研究机构使用陶瓷专用标准参考物,是与一般瓷器的实际情况相符,其主量微量元素的种类和含量也基本满足了中国古陶瓷测试的需要。各种检测表明,其所含各种元素的分布十分均匀,标准参考物质也接近瓷器标准,经过标准参考物标定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仪,为我们定量分析科技鉴定提供了基本保证。
     佰力信公司同考古研究部门及著名的实战派德艺双馨古陶瓷鉴定专家,把具有明确出土年份,地点,土层标本和博物馆藏标本,在严格的质量控制条件下建立了有统计性和代表性的古陶瓷胎、釉、色料中主量和微量成分的初检参考数据库。并且将部分样品拿到国家级古陶瓷部门检测,采用不同方法检测结果,几方面数据经过严格对比,数据库数据精度和准确度完全达到鉴定部分古陶瓷的能力和水平。研究并掌握了化学成分组成的产地和年代特征;熟悉主量和微量成分数据的合理波动区间;建立了无损定量分析方法,了解无损分析仪器的性能,建立了严格的测量操作规程。
     佰力信公司还与著名的古陶瓷鉴定专家,博物馆共同研讨科技鉴定工作发展和鉴定能力提高的方法,古陶瓷鉴定还包括微观显像,经过几方鉴定结果相同的整器和标本建立微观影像识别系统。
     现在市场鉴定古陶瓷分析结果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信度有以下单位:故宫博物院,北大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博物馆,上海复旦大学现代物理所,陕西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研究机构。搞科技鉴定工作的还有部分民间科技鉴定公司且大部分可信度不高,是由于数据库数据不准,检测仪器没有国家标定校准,利益驱动使鉴定存在赝品给鉴定成真品,造成乱象,给科技鉴定工作可信度造成不良影响。
     元素鉴定法是近两年从国外引进的最新鉴定设备。它是采用X射线荧光谱仪,对陶瓷器的化学成份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再与计算机数据库中古代陶瓷的有关数据进行比较后,作出真假或年代判断的一种鉴定方法。由于它属于间接比较法,时至今日我们国家也只是部分地解决了部分陶瓷产品的鉴别问题,而对那些窑口众多,产地复杂的陶瓷产品来说还需时日。
     在仿制技术日趋精湛的背景下,只用10个主要成分的含量数据进行瓷器真伪判定在十几年前就过时了,在国际上也不被采用。利用10个主量(Na2O、 MgO、 Al2O3、SiO2、P2O5、K2O、 CaO、 TiO2、MnO、Fe2O3)和微量成分(Cl、Sc、V、Cr、Co、Ni、Cu、Zn、Ga、As、Pb、Rb、Sr、Y、Zr、Ba…..)的数据进行科学研究和识别,提高了科学性和准确性,这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实施方法,依靠10个主要成分的数据是不能实现高技术赝品识别。
     以科学测试的角度看,常量元素可以配比烧造。微量元素理论上也可以配比,但是在1300度高温中发生物理的、化学的变化,添加和配比的元素是无法控制的。但痕量元素是不可能配比烧制的,更不可能添加到陶瓷器物里面。仪器可以在100万个分子里面找出一个或几个分子数来,这是一个不可能的添加技术,假设造假者采用的制作原料和烧成工艺与古陶瓷完全一样,而且当地也未遭污染,那么其仿品元素含量就会与真品相一致吗?除非仿手回到那个时代、原料、工艺、环境、烧造技术、思想等,不然永远不可能做到。如现在仿品龙泉窑、耀州窑、影青、青花等看起来很像真品,但也和真品有差别,在今天高科技技术鉴定下一样会暴露无露。
     目前科技鉴定中发现发现在瓷胎、瓷釉和色料中人为添加的元素有镍(Ni)、锌(Zn)、铷(Rb)、锆(Zr)和钡(Ba)等,最常见的是添加锌(Zn)和钡(Ba) 锆(Zr),是科学识别现代仿品的重要依据。不是说古陶瓷中绝对不含这些元素。而是这些元素含量多少。人为添加化学成分的方法有多种多样,瓷胎、瓷釉和色料中添加的化学成分都不能漏检,必须进行瓷胎、瓷釉和色料多点检测才能获得可靠性高的结论。只用单个瓷釉测量点的数据进行真仿判断会得出不同的分析结论。在任何一件完整器的瓷胎、瓷釉和色料中的化学成分是不均匀的,即在不同位置测量会得到不同的分析数据,同一件瓷器上各种化学成分存在一定的变化范围,必须多点检测,综合分析。
     实际上,标准物质与分析测试技术是密不可分的,要获得可靠、稳定和具有通用性的古陶瓷样品的分析数据,一套同古陶瓷化学和物像组成相近的标样以及有针对性的测试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而古陶瓷是一种典型的具有复合多相结构和多组分的复杂基体,由于基体效应的影响,只有在化学、物像组成及含量均与待测样品中的元素类似或相近的标准物质作为标准,才可获得有意义的数据。X荧光分析等无损定量方法是基于比较法进行测定的,即待测样品元素含量范围必须与标准物元素含量值相比较,才可得出定量的结果。通过定性、定量分析陶瓷器中的微量元素和痕量元素,是鉴定真伪的有效科学方法,采用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分析技术进行古陶瓷的科技研究,在国内外已取得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英国牛津大学、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故宫博物院、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古陶瓷研究对古陶瓷进行了广泛的测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们认为古陶瓷鉴定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能走多学科多方法的综合之路。必须把单纯凭借专家经验的传统外观复写法与元素鉴定法和微观鉴定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建一个古陶瓷鉴定的科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物工作者避免失误,才能使广大收藏者和消费者免除赝品的困扰。并有相当强的抗假能力;服务要面向社会大众,更要为文博界提供科技鉴定保证,就建立联合鉴定机制建立、运作、监管、法律依据,责任追诉等有益尝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古陶瓷真伪鉴定开创了一条科技之路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古陶瓷鉴定水平真正站在世界前列。
以上观点仅代表佰力信公司同仁。
责任编辑:admin
鉴定知识
Copyright Reserved 2018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8020896号-1
中心地址(ADD):中国上海市虹口区同煌路26号5楼 中心邮编(P.C):200083 中心邮箱(E-MAIL):mastersappraisal@163.com
中心网址(WEB):www.mastersappraisal.cn 中心电话(TEL):+86-21-65163041 中心热线(live):18016022104 中心传真(FAX):+86-21-65166129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509号